<rt id="aausj"><meter id="aausj"></meter></rt>

  • <b id="aausj"></b>

      堅持對中華文明的研究、傳播(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2022-11-10 17:42:12 來源:

      0 瀏覽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在文物考古一線工作超過30年,實踐讓我切身感受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需要潤物細無聲的堅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報告還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作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深感重任在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們在考古工作中體會很深,古人把他們的智慧都附著在各種遺址、各種文物中,讓我們嘆為觀止。

      當前,文化遺產作為承接歷史根脈、生發創造活力的宏大而廣泛的存在,已經融入時代生活,逛博物館、參觀遺跡成為新風尚。有統計顯示,博物館受眾中超過七成是年輕人?!笆濉逼陂g,二里頭、盤龍城、良渚等30余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累計接待公眾1.54億人次。

      我們需要不斷提升對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研究闡述。國家文物局通過“考古中國”部署了11個文明化進程與早期國家研究相關的項目,實施了1900余項主動性考古項目。湖北省承擔了其中一些重大研究項目,立足田野,通過各學科聯合攻關,探究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基礎。

      考古工作者應積極走上前臺、拓展講臺,通過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古老的中華文明鮮活重現?!犊脊胚M行時》《考古公開課》《中國考古大會》等節目在多媒體、多平臺、多角度宣傳解讀考古成果方面頗有成效。借助AI、VR等新技術,文博展覽可以綻放出無數奇思妙想,讓原本“高冷”的文物變得有活力、有溫度。

      新技術手段的運用讓更多文化遺產“活”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搬”到網上,成為“不關門”的博物館。2020年初,湖北省博物館封閉值守80余天,這期間不斷有人詢問開放日期,我們借此推出線上參觀,上千萬人次收看直播,充分證明線上博物館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還和湖北日報社合作,在荊楚網上專門設立了“云上省博”頁面;在線舉辦的文物小課堂,讓更多受眾足不出戶也能沉浸式觀展。

      在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新技術是最大亮點。我們運用新技術,對漆器、絲綢等比較脆弱的展品進行實時監控,保證展柜的恒溫、恒濕。為了讓觀眾隔著展柜玻璃也能看清楚文物的細部,我們運用低反射玻璃制作展柜。我們還用了大量數字化呈現方式,讓87厘米長、畫在漆器上的《車馬出行圖》“動”了起來。如今,觀眾可以通過數字化設施“敲擊”曾侯乙編鐘,增強對文物的體驗。

      在文物考古一線工作超過30年,實踐讓我切身感受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需要潤物細無聲的堅持。讓越來越多人自發自覺親近文物,提高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我們義不容辭。

      (作者為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10日 20 版)

      標簽: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天王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