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aausj"><meter id="aausj"></meter></rt>

  • <b id="aausj"></b>

      氣象發力 描繪秋收好“豐”景

      2022-11-10 17:41:14 來源:

      0 瀏覽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氣象發力 描繪秋收好“豐”景

      11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康熙嶺鎮那沙村萬畝水稻陸續成熟,金黃一片,“豐”景如畫。中國氣象局供圖

      瓜果飄香,蝦肥蟹美,稻菽千重浪……11月1日,據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已收獲11.91億畝,完成91.2%。繼夏糧增產豐收后,廣袤的田野上再次奏響豐歌。在這“豐收答卷”上,書寫著氣象工作者的智慧和擔當。

      多地聯動 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在今年8月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南方的高溫天氣不僅打亂了作物生長的步調,更影響著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針對持續多日、覆蓋12個?。ㄗ灾螀^)的旱情,中國氣象局印發《關于做好秋糧作物高溫干旱氣象服務的通知》,要求把做好秋糧作物高溫干旱氣象服務作為當前農業氣象服務的重要任務,更明確要適時調度國家高性能增雨飛機跨區開展聯合增雨作業。

      在湖北,為了應對高溫天氣,除了密切關注天氣形勢、指導農戶科學抗旱以外,湖北氣象部門還要搶抓時機向天借水。8月20日,一架落在湖北襄陽劉集機場的“新舟”國家高性能人工增雨作業飛機迅速盤活空地增雨力量,為多地送來甘霖。不止湖北,高性能人工增雨作業飛機還先后飛抵重慶、河南,為抗旱保秋糧貢獻力量。

      這,正是保秋糧豐收氣象服務全國一盤棋的落子之一。

      布局始于7月7日,“三夏”生產接近尾聲、也是主汛期拉開序幕之時。中國氣象局召開專題會議,在總結梳理今年保夏糧豐收氣象服務的基礎上,研究部署秋糧生產氣象服務工作。

      很快,在這張“施工圖”的基礎上,《全力以赴保秋糧豐收氣象服務工作方案》規劃了更加明晰的“任務表”,著重要求堅持分類施策,突出服務重點,強化風險研判,凝練核心科技,推進農業氣象服務提質增效。各級氣象部門跟進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因地制宜印發工作方案,成立服務專班;強化技術支撐,構建農業氣象服務指標和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體系;優化服務產品,升級一體化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平臺,開發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場景……多措并舉融入地方秋收秋種大局。

      在關鍵農時或災害性天氣來臨前后,依托中國農業氣象業務系統網頁版(Web-CAgMSS)等智慧服務平臺建設,日益成熟的“智能網格預報實況+農業氣象指標與模型”業務流程和全國“一張網”格點產品體系,讓各地為農服務的力量擰成一股繩。

      科技加持 知天而作豐收有底“氣”

      初霜凍,秋收的“大敵”,發生越早對作物豐收的影響越大。

      10月4日至6日,受強冷空氣影響,東北地區、華北北部出現大范圍初霜凍。在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的支撐下,中央氣象臺利用精細化格點預報技術、模式后處理技術對預報進行有效訂正,使霜凍預報準確率提高15%至21%,在今秋第一場霜凍降下前,為相關部門和農戶提前安排收獲計劃,準備防霜物資,采取促早熟、防早霜措施等提供了有力指南。

      放眼全國,防霜凍氣象服務各出“奇招”:遼寧省氣象局構建地表霜凍風險預報模型,幫農戶捕捉住了小面積霜凍后氣溫回升的作物收曬“窗口期”;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與農牧廳提前發布農牧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動員群眾做好設施農業大棚及大田的防霜凍準備工作;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氣象局聯合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編制《眉縣獼猴桃防風防霜凍氣象適用技術實驗方案》,助力果農增產增收……

      “這次霜凍我們應對及時,基本沒有太大影響!”“再也不用‘賭’天氣了!”“心系果農知風雨,氣象服務暖人心!”

      ……

      農戶的心聲見證了氣象科技支撐顆粒歸倉。

      氣象發力 描繪秋收好“豐”景

      10月26日,山東省榮成市夏莊鎮一處現代果園內,紅彤彤的蘋果綴滿枝頭,果農們正搶抓時間進行采收。中國氣象局供圖

      “分作物、分災種、分區域”的全國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及風險預報產品,更加成熟的作物長勢綜合評估和產量預報,以及病蟲害發生發展和防治氣象條件預報技術體系……今年以來,依托越發精密的農業氣象監測網,以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保障糧食安全智慧氣象服務、種業氣象服務和衛星遙感應用試點為抓手,氣象科技已經成為農業豐產豐收的新動能。

      衛星遙感技術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應用持續深化:黑龍江氣象部門結合農作物的物候特征,對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及變化趨勢進行遙感估算和分析;吉林氣象部門基于衛星遙感技術開發了本地化水、旱田糧食產量預估模型,完善了草地貪夜蛾遷飛路徑模型;陜西氣象部門利用衛星遙感監測與土壤墑情監測系統,結合自主研發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助手,實現水稻、玉米等作物高溫熱害風險等級自動計算;河北氣象部門應用高分系列衛星開展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分布遙感監測,借助“環境減災二號”衛星的光譜通道優勢積極開展農作物遙感監測……

      田間地頭激蕩的氣象科技之力,讓端牢“中國飯碗”有了重要支撐,也讓農戶增收致富有了充足底氣。

      優化供給 讓專業優勢落地為豐產“加分項”

      在金秋時節的安徽蒙城,154.8萬畝玉米正值收獲季。農業氣象專家定期到田間“把脈問診”,讓小辛集鄉白廟村金富家庭農場負責人孫鳳君倍感安心?!白詮?月初,玉米種到地里,天就一直旱著,可把我們愁壞了,好在服務就一直沒停過。氣象和農業專家會定期到田里進行指導,大旱之年,能有這收成,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p>

      “未來幾天天氣晴好,但別著急收玉米……”在河南??h衛溪街道八里莊村,氣象建議則通過大喇叭傳遞開去。種糧大戶周位起一邊聽著大喇叭里的信息,一邊通過手機查看秋收秋種進度和玉米最佳收獲期預報:“根據氣象預報,玉米適時晚收比提前收每畝增產了近50斤,我流轉的3000多畝地,一下子就增收15萬元!”

      在今年第11號臺風“軒嵐諾”北上影響我國東北地區時,電視熒屏成了吉林農戶獲取農業氣象信息的重要窗口——在“農事氣象站”欄目里,農業氣象專家及時出現講解苗情長勢,根據臺風走勢和天氣預報提出農事建議,并為農戶答疑解惑。

      當然,這不只是氣象一家之事,更需要統籌內外資源、加強部門聯動。8月12日,農業農村部與中國氣象局圍繞保秋糧豐收的當前任務和推動氣象服務“三農”工作水平提升的長遠目標進行安排部署;8月22日,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首次聯合發布農業干旱風險預警,進一步豐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產品體系……各級農業農村和氣象部門也進一步深化合作,在秋收等關鍵農時深化農業氣象服務最大限度凝聚起保秋糧助豐收的合力。

      氣象發力 描繪秋收好“豐”景

      11月2日,山西省平陸縣三門鎮馬泉溝柿子喜獲豐收。晾曬場內、房前屋后,一串串金黃色的柿子猶如一條條金黃色的長龍,給美麗的小山村披上一層“黃金甲”。中國氣象局供圖

      在更廣闊的網絡空間中,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與國家氣象中心聯合組建的保秋糧豐收聯合工作專班針對農機手和決策者新上線的兩款產品——“機收氣象精細預警提示”和“機收作業氣象風險服務提示”分別以“測畝易”App、“中國農機化”微信公眾號和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為載體,助力秋糧順利收割;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研發的節水灌溉氣象適用技術,具象化為手機App中精細到田塊的灌溉時間和灌溉量預報,讓農戶一目了然,現已惠及糧食主產區兩萬余畝田地,取得良好經濟效益;黑龍江氣象部門聚焦大豆關鍵發育期和關鍵農時,滾動訂正預報,適時開展防雹作業,有效保障扎音河鎮大豆作物鼓粒期質量,受益面積達14萬畝……

      獨特的專業優勢,只有落地成為精細化服務產品,通過更加貼心的方式,便捷的渠道,讓農戶看得懂、用得上,才是真真正正的豐產“加分項”。

      標簽: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天王国际